首页 > 新闻报道 > 新闻报道 正文

杨郎:“亿元村”跑出小康加速度

稿件来源:宁夏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: 2020-12-09

冬天杨郎,佳酿飘香,炉暖四方;

千年杨郎,谋篇布局,生机勃发。

“全村年工农业产值4亿元,人均创造经济价值13万元;常住户517户2777人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.5万元。”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党支部书记曹辉翻开村经济账簿,一组数据反映出杨郎强劲发展势头,彰显出厚重的小康底色。

近年来,杨郎村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,和着市场经济的节拍繁荣,靠着艰苦勤劳的创业致富,全力推进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村全面进步、农民全面发展,着力打造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。

产业托起小康梦

“家里4口人,2个女儿已出嫁。依靠从事兽医服务、饲料销售、农机租借等,一年下来能收入100多万元。”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,村民王建鑫算了一笔收入账。像王建鑫这样通过创业,年收入过百万的农户在杨郎村有30多人。

敢破敢立,是杨郎人制胜的法宝。

杨郎村位于清水河谷平原区,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古镇,又名杨老庄,因英雄辈出,得名杨郎庄。这里距固原市区30公里,344国道、福银高速纵横,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。

“改革开放之初,杨郎村也是南部山区一个普通的村子。”这些年,杨郎村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拔穷根、开富源的治本之策和长久之计,因地制宜在传承中觅新机,立足实际在创新中求发展,以发展动能“转换”推动产业衔接,掀起一场振兴乡村的产业革命。

走进杨郎松鹤炉具厂,厂房内机械轰鸣,工人们忙着切割、焊接,一派忙碌景象。以炉具为代表的铸造业是杨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,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兴起,一直是固原农村冬季取暖的主要工具。

近年来,随着取暖方式转变,杨郎对炉具生产工艺改造提升,并将原来16家炉具厂并为4家。“采用新技术生产的节能环保炉具,燃煤节约20%以上。”炉具厂负责人张维明介绍。

杨郎村通过发展传统特色铸造产业,带动当地250多人在家门口学艺致富,实现年产值7000万元,占据村民收入的20%。村民张建军在炉具厂工作同时,还帮助妻子在家种植香瓜,两样加起来一年收入10万元,如愿实现小康生活。

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实施乡村振兴,杨郎村统筹推进两者衔接,村民过上共同富裕生活。

脱贫的村民金继生,妻子患有精神疾病,两个孩子上学,母亲75岁,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金继生一个人身上。杨郎村针对金继生家庭实际,给申请了低保,又安排他到村里酒厂务工,解决了他家的生活之忧。

“低保金和重度残疾人津贴有1.2万元,17.9亩耕地流转收入5400元,加上务工一年挣4万元,全家一年收入6万元。”金继生说。

如今的杨郎村,家家有产业、人人有活干,养殖业、种植业、酿造业、制造业等特色产业已成为支撑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来源,从业人员2000多人,农户家庭收入的60%以上都来自特色产业,成为固原市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之一。

不囿陈规建新业

杨郎村人在创业实践中,不断摒弃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,面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新潮流,总能拿出新招妙招。

“要让我们村成为远近闻名、名副其实的产业村。”曹辉对杨郎村的发展信心满怀。

2019年,杨郎村争取实施国家农发项目,对6000亩耕地配套高效节水灌溉设施,建成温棚40栋,建起了冷库和制冰车间,变旱地为增收良田。

“以前种植的主要是小麦、苜蓿、胡麻等,经济效益较低、产出少。”杨郎村借助平坦的土地和便利的灌溉优势,调整农业种植结构,发挥当地村民种瓜菜的传统,按照设施拱棚和露地种植一体化发展思路,建起了万亩现代循环农业示范种植基地。

“引进蚯蚓处理牲畜粪便,把种植和养殖相结合,运用生物技术,既减少牲畜粪便污染,又节约了种植成本。”曹辉介绍,基地的新品种、新技术示范推广使用率达到95%以上,育苗、喷灌、施肥全部实现自动化。

同时,杨郎村打破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格局,盯紧全国蔬菜消费市场,由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资源,引进浙江吉园、宁夏新绿润、原州区齐力等企业合作经营,引进浙商提供先进种植技术、新品种,借“他山之石”帮助种植业升级。

“通过股份权能量化盘活土地资源,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规模化经营、产业化发展,实现强强联合、合作共赢。”曹辉介绍,基地一年可为村里增收4000多万元,常年用工300人次以上,人均年收入1.3万元。建档立卡户马淑云在大棚里打工学技术,一年收入1.5万元。

杨郎村依托基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,采取“基地+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生产经营模式,让村民变股民,帮助村民增收同时,带动当地210户农户共同参与蔬菜种植,共享发展红利。

支部引领产业发展

帮钱帮物,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。

1997年,退伍军人曹辉被任命为杨郎村党支部书记,23年来,他以“打铁先要自身硬”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创新组织设置,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,广开致富门路。

2007年4月,杨郎村被确定为党组织设置调整试点村,原州区委组织部批准成立了杨郎村党总支,按照党员从业领域和居住地域,党总支下设杨郎村铸造酿酒业党支部、奶牛养殖园区党支部、养鸡协会党支部、种植业党支部4个产业支部。

“产业支部打破地域束缚,将党员按照从业状况进行重新编排,使党员分布体现职业相近、产业相关、便于沟通的特点,培育出本土致富带头人,帮助群众宜养则养、宜种则种、宜工则工,全面走上致富增收道路。”曹辉说。

致富带头人曹佰渊通过传授纯粮酿酒技艺、雇佣工人,带动100多人鼓起了钱袋子;养殖大户王伟伟投资200多万元成立家庭农场,实现了带头与带动、经济与生态的共赢;农村电商户保建军发展新兴产业,辐射周围农户拓宽增收渠道;劳务经纪人李继军、陈天亮、陈建平等人通过稳定输出剩余劳动力,解决了800人的就业问题,年创利1000多万元。

杨郎村通过总支抓支部、支部抓协会、协会带农户,在全村形成了“支部+协会+农户”的产业发展格局。先后举办奶牛养殖、蔬菜种植、家庭烹饪等专题培训30场次,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160个。

以企带村、村企互动是杨郎发展的又一鲜明特色。2016年,杨郎村被确定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示范村,组织部下拨200万元起步资金。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,将200万元资金分别注入到金糜子酒业、天亮劳务公司等企业,年终企业按照合同将总收益的10%分红给村集体。

杨郎村依靠“村企互动”的模式,确保资金安全,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的“第一桶金”。2019年底,仅投资分红这一项就为村集体创收78万元。

塑造宜居美丽家园

走进杨郎村,村容村貌整洁有序、村庄道路硬化畅通、街巷路灯整齐明亮、村部广场宽阔平坦,学校、卫生室、文化中心一应俱全,是村里最好的建筑。进入村民家中,房屋修葺一新,院落干净整洁,家电一应俱全。

近年来,杨郎村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抓,实施通公路、通宽带、通广播电视和安全饮水等工程,推进农村全面进步、农民全面发展。

“以前我们出门‘雨天两脚泥、晴天一身土’,现在村里不比城里差。”如今,杨郎村实现硬化路通到家门口,主干道装了太阳能路灯,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、煤气灶、太阳能、无线网。

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,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,杨郎村“两手”都硬。

“过去杨郎村的结婚彩礼和人情消费比较高,彩礼普遍在10万元至15万元,人情消费每家一年要3000元至2万元。”曹辉说,通过宣传教育,村里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少了,村民随份子也就100元。

杨郎村利用“一约四会”,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农家书屋等宣传教育阵地,以理论宣讲、文明践行等志愿服务队为依托,通过小戏小品等文艺形式,持续推动移风易俗,弘扬良好社会风尚,不断提升村民素质。

“现在村民竞相比较的是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,谁家的收入有了新变化,谁家的后辈孝顺老人。”如今的杨郎村家庭和睦、邻里融洽、社会安宁已成为新特征。

>>><<<